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谁家少年陌上游(下)(2 / 2)

“能吃饱。就是天太热,喝生水又怕拉肚子。”那后生把药高高举在头顶,冲着船舱方向唱喏,道:“谢过老先生。”

岸上的军汉们也都站起来,喊:“谢过老先生。”

王翰林忙叫船家快些撑船,孩子们进来,个个面色绯红,也不晓得是兴奋的,还是日头晒的。王翰林看他们这样快活,脸上出露出笑来,道:“都吃些凉水,把窗户都打开,莫要助了别人,自家倒中暑了。”

日头底下这般炎热,两岸田里做活的人都渐渐不见了,唯有一队队的紫衣虞候们好像勤劳的工蚁,在两岸的山间地头忙碌。孩子们看了一会,都看出滋味来了,赵十二先道:“这般大日头,原该让他们歇歇的,这是哪个主事混帐,不拿人当人使。”

这话也只他说得。王翰林拈着胡须重重叹了一口气,道:“只怕主事都一样在日头底下忙碌,迁都这样大事,谁敢怠慢?”

李知远皱眉看了一会,道:“先生,这些军汉懂事守礼的很是吃苦,或者还有那等不懂事的,到人家去要吃要喝,只怕也是有的。我想……”大家都看着他,他的脸更红了,“我们请先生出面,广邀富春士绅,沿这条官道建几个茶棚,施茶施药,可使得?”

“这个好。”英华拍掌笑道:“我先捐一百两。”

“这样真的好吗?”王翰林乐呵呵的看着孩子们,笑道:“施茶施药是个好主意,可是怎么施,既方便了需要的人,又不会让人为难,你们都想想。”

“原该各人自愿。”李知远滴汗,脸红似熟透的柿子:“学生错了,这事原不该邀人做的。原该自己去做的。他人有意自会跟从,无意也不会为难。”

“善。”王翰林点头,道:“咱们两家办起来罢。英华,你真出一百两?”

“爹爹不会嫌少罢?”英华撒娇儿,笑嘻嘻道:“那女儿再出十两,再多就没有了。女儿就这点私房银子。”

“我自家也有点私房。我先随英华妹妹一样出一百一十两。”李知远微笑着看向英华。

“我和小八也出二百二十两。”赵十二一点就透,就从荷包里翻出四张银票,塞到英华手里,道:“英华妹子,你先收起来。”

英华捏在手里,笑嘻嘻道:“若是咱们出银子,叫士绅们出头,人家必是乐意的。”说得大家都笑了。王翰林指着女儿笑骂:“你呀你呀,就这点小聪明。说透了就没意思了。四百两银子想也够使了。你们几个商量个办法罢。”

英华便问赵十二:“现在富春县有多少人在测量土地?”

“我们离京的时候,工部还在召集人手。现在富春县里的……”赵十二皱眉,扬声喊:“小八,富春有多少东京来的军汉?”

“一千五。”小八头上不晓得系着谁的围裙,他钻里舱里来,一边解系围裙的带子,一边苦笑道:“一路上很看见几个熟人呢,哥都不敢露脸。”

“哦?”赵十二道:“都有谁?”

“还能有谁,就是常跟哥打架的那群混小子。”杨小八看看李知远,笑道:“你会心疼人,我喜欢你。”歇了歇,又小声道:“以后要找人打架,喊一声儿,哥替你挥拳。”

英华和王翰林听见一齐瞪他,他缩到杏仁身边坐下,笑道:“怎么做,我听你们的。”

赵十二和李知远相互看看,李知远苦笑道:“绿豆多少钱一石,诸葛行军散多少钱一瓶,我也不晓得。”

“有防中暑的药,绿豆汤倒不必了。”王翰林笑眯眯看着自家闺女,什么东西多少钱可以买,怎么买又便宜又好的,女儿比她娘还精。

英华想了一想,笑道:“诸葛行军散并诸般药丸药散,咱们自家可以配制,便是人手不够,梅里镇上闲人不少,喊来做几日短工,也要不了几个钱。一百五十两足够了。”

“那样还有三百两。”李知远在家也是管家务的,取了纸笔先画了一个大圈是清凉山,又画了一个小圈是富春县城,涮涮几笔添上道路河流,笑道:“施茶水,要有柴火有清洁的水。咱们先设四个点罢,寻荫凉地方砌个灶,备几个水缸一口锅,再备一堆柴草……”

“水桶一副,水缸大小两个。桌椅若干,瓢两只。大铁锅一口,柴一堆。每处最少要两个人……”英华一边数一边记,弄完了再算帐,不禁苦笑道:“每处置办齐全也要十两银子。这还没算建茶棚的钱呢。”

“那我再出……”赵十二边说边翻荷包。

杨小八按住他的手,笑道:“再出也是我掏。建几个草棚何难,咱们自己就能把这事办了。我带来的人里头,就有好几个会建房子的。”

李知远笑道:“这就省钱了。先生,学生斗胆代赵世兄和杨世兄请两日假,明日我们仨去看选地方。”

王翰林微笑点头,道:“很好。不论大小事,都不是一日能做得来的。这个算是老师给你们的功课,你们明日再办起来罢。不过,老师不查考你们的功课,满县人的眼睛都在看着你们呢,做的好不好,也不消查考。”就把前舱让给他们四个,自到中舱去歇息。杏仁拉下竹帘,悄悄儿到后舱去了。杨小八自是和赵十二并肩坐在一条板凳上。英华便和李知远并排坐,她两个起先都着意儿朝外坐。说了一会儿话忘了,渐渐就靠拢到一块了。

赵十二怎么看怎么觉得刺眼,偏舱里只有这么大地方,若不叫他两个坐一块,就要自家或是杨小八和李知远换。让杨小八换还不如他换呢。可是他要自己跟英华坐一条板凳,一则说不出口,二则又觉得这样做很不是味儿,是以他心里别扭的很。但看他们三个说的热火朝天,他就有些闷闷的。

英华才过十五岁生日,李知远也大不了二三岁,杨小八和赵十二俱是十七。杨小八和赵十二都是衣来伸手的主儿。英华虽然管家务,但只是帮母亲打打下手。李知远管家务,量米支出是内宅的事,他是不晓得的,外头的人情银帐来往他倒是清楚,也是给父亲打个下手。这一回王翰林把这个事当成功课布置下来,就让他们四个独立去做,先还不用做,只是想想,四个孩子心里都激动的很。就是赵十二心里闹别扭,过了一会看英华和李知远没有发乎情已经止乎礼,他心气儿就平了。四个商量来商量去,议定在梅里到清凉山的几十里官道上寻那林深有水的所在建四个阔大草亭,这样的四个亭子大约六十两银子足够,买材料的事交给李知远,建房的人手交给杨小八管,英华管帐,赵十二管――管监督他们三个,他不肯,闹了半日,英华把制药的活分给他一半,他才满意了。大家各自揽了事情,都觉得自己很重要,说话行事都沉着不少,一时无话,一本正经各自看自己面前那篇帐。

王翰林隔着帘子看四个孩子过家家,肚内笑的要死,先生要威严,他只好埋着脸装睡。

一时行至清凉山脚下的小码头,早有李府家人过来接着,请到山下一个小庵歇息,吃中饭。这个庵就叫清凉庵,小小巧巧十来间房儿,只得三四个白胖比丘,平常不过混日子罢了。今日来了贵客,使出浑身解数伺候,吃罢饭英华与她二两银子的香油钱,那姑子欢喜接了,又请英华到里院歇中觉。王翰林年纪大了,天气又热,就吩咐在庵外林子里摆了张木榻,又摆了两架屏风,吹风纳凉歇息,让三个学生自去走走。

英华带着杏仁和两个婆子到后院走动,听见他们三个在墙那边商量要趁先生睡中觉去爬清凉山,急的小猫挠心一般,隔着墙就喊:“等我,我也要去。”

从前有一阵子,王耀宗到哪都把这个妹子带着,杨小八和赵十二都习惯了,小八喊来两个随从,就搭了个人梯,他爬到墙头道:“换衣服呀,我们在门口等你。”

李知远上回带英华妹子看一次月亮,屁股就挨了几十下,养了好几天,今日却是不敢了,拼命在墙下对杨小八摆手。

赵十二摇着扇子,眯着眼笑道:“不妨事,只要带着她,先生就不打咱们手心。”

英华人还没过来,先砸了一片瓦过来,在赵十二脚下粉身碎骨,碎片溅到赵十二脚上,他快快活活的挪了个位子,笑道:“你不来也罢了,咱们就走,不等你。”就命随从备马。

李知远又纠结了,给先生打手心倒不丢人,被爹爹打屁股,只要英华妹子逛的快活也罢了,若是柳氏夫人晓了还要打她,可怎么好?

少时英华换了一身嫩绿窄袖紧身的骑马装束,蹬着一双掐牙绣花的小靴子,摇着马鞭过来,说不尽的俊俏风流。李知远只看得一眼,就觉得胸口被十几块大石头连番砸过,砸得他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