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双璧》作者:九月流火第160节(1 / 2)





  明华裳默不作声走到人群边缘,她趁人不注意,悄悄问李华章:“长辈来了,你怎么不叫醒我?”

  李华章握住她的手,淡淡道:“没必要。”

  什么没必要呢?没必要见这些和他同族同姓的亲人,还是说,他们不算亲人。

  明华裳没有再问,李华章显然也不想继续这个话题。

  曾经李华章看不惯女皇任人唯亲,武家人横行霸道、霍乱朝纲,他心心念念想着匡扶正义,恢复大唐,为此不惜付出一切。如今当政者变成李唐皇室,他才发现,他自己的亲族并没有比武家人强在哪里。

  甚至更恶毒,更愚蠢,更鱼肉百姓。

  皇帝、韦皇后带领众宗室走到侧殿,问了些太上皇的病情,说了些无关痛痒的漂亮话,然后就摆驾回宫了。

  他们甚至都没有等到太上皇醒来。明华裳简直怀疑他们是故意的,故意挑太上皇昏迷的时候来,这样既演示了孝行,又不必真的照顾病人。

  上阳宫很快恢复如常,照顾病人的日子枯燥又辛苦,明华裳渐渐找到了平衡,不会再把自己累到头昏眼花。但她承担的依然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都是李华章守在病榻前。

  这样过了不知多久,一日黄昏,太上皇从睡梦中醒来,不期然嗅到一缕清香。她费力地掀起眼皮,看到床前插着一枝桂花。屏风后,一道轮廓模糊但不掩挺拔的侧影正在算什么,听到声响,他轻轻放下笔,起身朝内殿走来:“太上皇,您醒了。您身上有哪里不舒服吗?”

  太上皇看着屏风后那道影子,他很自觉,知道她不想看到他们,所以从不会主动出现。但每次她从病痛中醒来,都能看到他,或者那个女子,守在不远处。

  这种感觉很微妙,太上皇无疑是憎恶这两个叛徒的,但这么长的时间,连太上皇自己都厌恶这副散发着异味的腐朽身躯,这两个人却始终安静耐心为她喂药、守夜、处理秽物,神情没有流露出任何异样。若是做戏,那他们的耐心未免太好了。

  太上皇叹了一声,破天荒问道:“你在看什么?”

  李华章眼眸动了下,显然很意外。但这阵情绪波动很快就平息了,他半垂着眼眸,不疾不徐地叉手回道:“回禀太上皇,是光禄寺上一季的账册,臣正在核算粮价和肉价。”

  “光禄寺。”太上皇喃喃,语气不置可否,“原来你从京兆府,被调到了光禄寺。”

  李华章沉默,太上皇把持朝政那么多年,是玩弄人心的行家,当然明白这个调动背后的含义,他无论抗辩什么都没有意义。果然,太上皇轻轻笑了声,问道:“那你算出来什么了?”

  “武德年间,大唐初立,废隋铢,立通宝,广赦天下,但因战事不休,突厥侵扰,百姓生计维艰,饿死者十二三。及至太宗继位,米谷之价一直居高不下,一匹绢才得一斗米。太宗崇尚节俭,大布恩德,百姓虽东西逐食,但依然十分拥护太宗,并未对朝廷不满。贞观三年,关中谷熟,米价才逐渐回落,至高宗麟德三年,长安米价一直维持在斗三四钱。但高宗朝后半期,关中连续多年欠收,永淳元年四月,关中米斗四百,加之疾疫,死者甚众。高宗因关中饥馑,幸东都,此后便常住东都,甚少回长安。如今,您可知民间米价多少?”

  太上皇没有回答,李华章主动说出了答案:“长安米斗百钱,盗窃甚众,宿卫兵至有三日不食者。”

  太上皇不动声色听着,淡淡道:“麟德元年之前,都是高宗执政,麟德年后,我垂帘听政,二圣临朝,果然麟德三年便爆发大旱,米价涨至四百钱一斗。你是想说,因为女人执政,才能不足治国,德行不合礼法,故上天降下示警,米价连年腾踊吗?”

  “非也。”李华章说,“米粮四百钱一斗是最高价,且是因为关中先水,后旱蝗,继以疾疫,后来逐渐回落。米价之所以能降,不至于被商贾哄抬大发国难财,乃是因为常平署的介入。常平署乃高宗首创,平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购米粮,粮食短缺时再低于市价出售,甚至一度用谷物换回钱币,以调控物价,因此高宗时米价虽比贞观朝昂贵,但尚且维持在大多数百姓吃得起的范畴,幸未铸成大祸。那时您已经听政,政事无论大小皆出中宫,这些举措想必您比我更清楚,说不定您便是制定者之一。二圣临朝后米价贵,大多数是因为连年歉收,说牝鸡司晨乃祸国之兆的乃是酸腐无能,那些男人无力改变现状,便将祸端都推到女人身上。东都这些年我作为一个百姓,亲眼看着米价起起伏伏,但总体归于平稳,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后来我入仕为官,才知道一个政策能维持得这样平稳精微,需要耗费多少心血。我并非奉承,但发自真心承认,您已经做到最好,换另一个皇帝,未必比得上现在。但这些年米价连年上涨乃是现实,您可曾想过原因?”

  太上皇相信李华章不是奉承,他若是会说奉承话的人,现在才来拍她的马屁也太晚了。太上皇自从被夺权后,鲜少再谈论国家大事了,今日她久违起了兴致,长叹一声,道:“天公不作美,连年非旱即涝,人能有什么办法?”

  李华章刚才提及常平署时口吻称赞,如今又十分严厉挑剔,说道:“大唐国土如此广袤,很难一年到尾风调雨顺,无事发生。灾害年年都有,为何贞观年间就能扛住天灾人祸的影响,保持米价低廉,民生安富?”

  太上皇难得沉默了,李华章停顿了几息,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因为贞观政局稳定,皇帝从谏如流,重用诤臣,权臣皆是有才之士,宰相彼此相熟且执政时间长,能保证政策平稳推进。太上皇广开言路,兴办科举,让天下寒门子弟有出头之日,让朝廷不再为五姓七望所垄断,这是好事。您身边并不缺有才干的人,论起臣子能力,未必比贞观年间差,但您朝中斗争太激烈,变动太频繁了。宰相走马上任后第一件事不是解决民生问题,而是保证自己不会被酷吏抓到把柄,上防着下,下敌视上,连说话都不能真心,还如何合作治国呢?”

  太上皇默了好一会,问:“这就是你背叛我的原因?”

  “我记得加入玄枭卫时,宣誓不求功名,不问生死,做百姓暗夜里的守卫者。我或许背叛了您,但绝没有背叛天下。”李华章说,“最初您担心群臣背叛,所以设立了玄枭卫暗中监察,后来您又担心玄枭卫背叛,给监视者设立了监视者。玩火者必引火自焚,以恐惧来统治他人,只会引发更多灾祸。先是来俊臣等酷吏,后来又出现二张兄弟弄权,您已经控制不住您引燃的这团火了,要想保全社稷,唯有政变。”

  太上皇极轻地笑了声,不知道在嘲讽李华章还是自嘲,忽地话锋一转:“你发动神龙政变,是恢复李唐江山的头等功臣,如今却被排挤到权力边缘,只能算算米价食账,连累妻子也陪你受冷遇。若早知今日,你可否会后悔帮助李显争夺皇位?”

  若说李华章没有怨气是假的,还未过河就被拆桥,未免太寒人心。但李华章静默了片刻,缓慢而坚定地摇头:“不会。哪怕再来一次,我还是会这样做。”

  太上皇挑眉,问道:“当真无悔?你也知道,李显不适合做皇帝。过了这么多年,他和第一次登基时的表现一模一样,还是贪图享乐,排挤老臣,提拔岳家,仿佛只要把所有宰相换成皇后家的人,他就能把控朝政,稳坐江山。枉费他流放了那么多年,没有一点点长进。我当年年轻气盛,执意处死李贤,哪能想到后面的儿子一个比一个不争气。不过现在弥补为时未晚,与其指望别人,不如将权力握在自己手里,你可想过做皇帝?”

  李华章神情沉静如水,淡淡看着太上皇,说:“你在拉拢我,你想离间我和李家。”

  太上皇嗤了一声,眉宇间忽然笼上威严,哪怕垂垂老矣,依然不掩女皇的威风:“朕乃天下共主,朕传位于谁,谁才是正统,还用得着拉拢?”

  李华章目光清明,理智道:“可你并不是真的想传位给我,你只是想夺回权力。若你当真掌权,必会杀我。我如果答应了,才落入你的陷阱。我不会这么蠢,若陛下在位,我、相王、太平公主最多只是失势无权,若你复辟,我们所有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至于你先前那个问题,我可以很明白地告诉你,我起事之前就预料到我作为章怀太子一脉,必然为新皇室所不容。但我依然无悔,因为彼时要想宫变成功,唯有推举太子登基,舍我个人荣辱,保李唐皇室顺利掌权,我甘之若饴,无怨无悔。”

  太上皇轻轻挑起一边眉梢,摇头发笑:“既然你什么都懂,为什么还要做愚蠢的事?”

  “因为这是我应做之事。”李华章坦然说道,“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能要求别人同样遵守道德。只要我自己知行合一,问心无愧,便已足矣。”

  “哪怕不守道德的人踩着你越走越高,而你却一败涂地日渐落魄,也不后悔?”

  李华章摇头,想到另一个人,声音不由带上暖意:“不。我已经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此生别无他求。”

  “你实在是一个很死心眼的人。”太上皇如实点评,“明家教了你太多圣贤书,把你教得天真理想,不知变通。这样的性格当个文人也就罢了,在官场上必然要吃大亏。”

  李华章不以为意,淡淡道:“那又何妨?当不了官大不了做个闲云野鹤,和她一起游山玩水,走遍天下。”

  太上皇有些意外:“你确定你的妻子不在意封邑诰命?”

  李华章眉眼垂下,里面自然而然流露出温柔笑意:“她不在意。只要爱的人在身边,她从不在意官职高低,家财多少。”

  太上皇见过许多恩爱夫妻,自然知道很多夫妻嘴上说着同甘共苦,但事实上只会大难临头各自飞。她本来想戳穿李华章的幻想,告诉他对方说的只是套话,但触及李华章眼底的柔软光彩,太上皇忽的生出一个荒唐的想法,兴许他说的是真的呢?

  兴许这个世界上,依然有真诚纯粹,不掺杂任何利益的爱情。

  太上皇默了好一会,长长叹息一声。她仿佛这时才真正放松下来,说:“你可知,当初我废黜李家,自立为帝,为何能成功?”

  李华章知道女皇这时才是真心话,他表情肃穆起来,缓慢摇头。

  “你兴许觉得是因为我先下手为强,利用酷吏杀光了所有不顺从我的李氏皇族,也许还因为我耳目遍布朝野,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我的眼睛。这确实是原因之一,但这只是术,而不是道。”

  “我真正能稳坐江山,在于我顺水之势。我杀了很多官员,屠灭几乎所有皇族,各地爆发了好几场声势浩大的反叛,但都不成气候。非我之兵利,叛军兵弱,而在于没有百姓响应。天下苦世家久矣,而我推行的科举让他们看到了平民改变命运的希望。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不是一个家族、一个皇帝的天下,只要顺应了民心,上层到底是谁,皇帝到底姓李还是姓武,其实无关紧要。”

  李华章听着不无震撼,他身为隐姓埋名的李家人,成长以来只看到女皇的残暴、酷吏的黑暗,却并未从另一个角度想过,女皇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成功的偏偏是武则天,而不是其他垂帘听政的太后。

  武则天改写历史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历史选择了她呢?

  李华章许久不言,垂着眼眸沉思。太上皇说了这么久的话,有些累了,她慢慢躺在枕上,看着床头柜上的桂花陷入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