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6章





  尽管观政一般时间都比较短暂,但是正统早年,由于皇帝年幼,行政系统不够流畅,像王竑这样观政七年的事情并不罕见。比如他的同年章纶,甚至比他还要晚上两个月才得以授官。

  再结合王竑日后的升迁路,他在北京保卫战中便被景泰倚任甚重,很快便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守备直接关系京师安危之居庸关。

  之后出任巡抚,遇见天灾未经请示通过就直接放粮赈灾,自我都弹劾擅权了,结果还能被景泰夸夸说“贤哉都御史,活我百姓也”。

  这么看来,《万历野获编》说他是郕王府故人,也确实颇有几分可信度。事情也就随之更加玩味了。

  再比如说,虽然包括明史,明实录等史书,对这段的记载,都写的是郕王在看见大家伙把马顺打死之后起身想走。

  可是时任翰林院侍讲的当事人刘定之,在他的著作《否泰录》里对这段过往的记述,写的却是郕王在大臣们弹劾王振之后,尚未开始激烈地表达物理意见的时候,就已经起身离开,甚至还命人把门关上。

  结果门还没完全关上,众人就跟着一起进去,在足够封闭的环境里打死了马顺。……这可就真的很有意思了啊,实不相瞒,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叫做景泰派人关门竟然关的这么慢?慢到竟然能让一群大臣跟着进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打死马顺?

  笑死,尽管后来知道明朝宫门的沉重,关门很慢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我还是忍不住联想到了一个和关门有关的成语。】

  那种微妙的预感此刻在天幕给出了进一步的信息之后竟然成真了。

  朱瞻基半是诧异,半是骄傲地笑了起来,而后有点激动的眼神和三杨对上了号,四个心里全是这种弯弯绕绕存在的人看到这种场面,甚至还有点老怀欣慰。

  很好,虽然长子被养废了,但是小儿子的脑子还是很好使的!

  不过这样看来。他又忍不住在心里琢磨:要不等祁钰出生之后,到了可以出阁读书的年纪,把仪铭调过去给他当个老师吧?听起来祁钰能被养成那样,和仪铭的教导应该也有一些关系。

  仪铭都是郕王府的长史了,郕王要是想搞什么大事,怎么不可能和他有所商量?

  他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郕王对待王振同党实际上应该是个什么态度,在郕王表示搁置处理的时候依旧强行要去劝谏?

  他为什么会被人认为有从龙之功?

  ——倘若左顺门本身就是一起郕王实力暗中鼓动,策划,和想要捧郕王上位的朝臣暗中达成了默契的事件的话。这一切不就能够解释的通了吗?

  只不过……朱瞻基又摇了摇头。这件事最后能闹得这么大应该也不是祁钰所想要的。他若是策划,完全不必这么声势浩大。

  看来应该主要是因势利导,却没想到文官的火气最后大到了这种地步。

  【不管左顺门事件的真相究竟为何,它表面上的经过就是文官集团因为对王振一党的极度痛恨,激发了他们的政治义愤,又因为无法以下议上,便将国难归咎于内廷反对派,干出了这样一件超越常理、违背朝廷正常秩序的事情。

  结果最后,他们却得到了执政者的谅解与支持,继而掌握了政治舆论,清除了反对派势力,从而成为主导“土木之变”后政局之决定性政治势力。

  而郕王,这位文官势力此时属意的皇位备选人,在事情发生之后,又进一步展现出来了他仿佛天生的执政能力:

  他在朝臣犯下了这样的僭越之举之后,选择对朝臣进行宽大处理,不若唐玄宗面对马嵬驿之变的徒有泪流,反而“迹浑机圆”,当机立断宣布对王振一党主要人物进行清算与抄家处理,极显转移人心之妙诀。

  可是在这样的果断的同时,即便是满朝怒火都向着王振一党清算,哪怕他顺势打压得再过分也名正言顺,他却也依旧不忘自己执政的底线与限度。

  当有人提议将上文所提到的毛贵、王长随这两个王振一党但是地位较低的存在一同抄家的时候,他却认为这些人罪不至此,拒绝了将其抄家这样激烈的手段。

  这样集果断刚毅和宽厚仁爱于一体的存在,毫无意外地使得他在文臣群体心中上了大分。

  但这样的性格可不是他为了上位而有所伪饰,实际上,终景泰帝执政的时期,我们都可以看见这样的风范与理念始终影响着他的政策,他的大政方针。

  甚至他的人生际遇。】!

  第27章

  —

  公元1392年

  天已然黑压压的一片,但是大明最高的掌权者尚且一如既往地没有入眠。

  点着烛火,将前来朝见的燕王喊来询问北平最近详细情况和边境状况的老人沉默着听着儿子的报告,间或着再插问上几句细节,不时点点头或是沉吟一会。

  燕王朱棣注意着父亲的神色,在看见朱元璋虽然依旧不怒自怒,威势自出的模样,两鬓却比起先前多出了不少白发,心里也不由有几分五味杂陈的心酸。

  朱元璋曾经是怎样的英雄人物啊,从最底层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遇山劈山,遇水断流,仿佛永远都无法被打倒一般的存在。

  结果在朱标死后,眼下却显出了其实早该有的老态。沧桑与衰老一瞬间击败了不肯屈服时间的男人,让朱棣看了都不由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