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74.第 74 章(1 / 2)


想要收缴个人所得税和商业税,想要改善明代嘉靖朝的经济情况, 必须要重视一个根本问题——官宦对国家经济的插手, 已经到了非常恶劣的程度。

明代最大的问题, 就在于‘投献’之风。

所谓投献,就是字面意义上的,主动把自己的田产送给官员。

乍一听好像不划算, 送几亩田人家又不会对一介小农民多看一眼,可是这个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 在于避税。

虞璁在得知这个真实情况的时候, 心理防线一度炸成烟花。

徐阶在历史上田产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还真没有多少是他自己主动买的——四十多万亩, 四十多万亩啊, 大半以上都是人家农民屁颠颠自己送过去的。

唯一的好事就是,虞璁穿来的时候是嘉靖七年, 而且杨一清还没死。

东林党并没有形成——连党争都没有开始。

在这个时候能改革顺利, 也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话收回来,再谈‘投献’之事, 可以说是积弊已久了。

官员一家的地, 都是免税的。

农民们把这些田产全部交给官家, 再向官老爷们交上私税,算是能勉强讨点生活。

王阳明和杨一清那都是在各省历练过的人,可从来都对这些猫腻清清楚楚。

虞璁也着重跟他们强调过, 从今往后, 税收的重点是从农业税转到商业税上, 要不断地减轻农民的压力,同时与商人争利。

但这个地方,还真绕不开官宦阶层。

投献制度被王阳明想法子削弱和化解,现在伴随着农业税的全面降低,农民们自己也清楚怎么样利益最大,当然不肯再送田给官老爷们了。

但是,官宦阶层对商业的插手,比对农业还要严重。

现代和古代在政治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一国之君这个位置的认知。

现代的首相也好、总统也好,总归清楚自己要争取更多的民意,不管政策是对是错,起码在上任期间都会老老实实干活,踏踏实实做人,绯闻都不敢有。

因为人家的工作,就是领导和治理这个国家。

但是古代的皇帝,可是有很多人把皇帝这个位置,单纯当成一个血统的。

整个明代真正专心治国,从头到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的皇帝,连一半都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老朱同志制定的商业税政策,在一百多年以后都没有改变过。

所以虞璁的内心是崩溃的。

当年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整个国家才刚刚开始复苏。

元朝已经把这个国家糟蹋的差不多了,现在无论农业还是商业,都得想着法子扶持。

所以数学并不好的朱元璋认为,商品的定价不能太高,否则不利于百姓。

而想要商品价格不要过高,就得降税。

老朱爷爷一拍脑袋,说要不就不收了吧。

这听起来很荒谬,也实际上就这么发展了一百多年……

定商税是‘三十税一’,那可就等于只收不到4%的商业税。

而文房四宝、农具舟车这类的实用物品,直接免税!

老朱同志数学不好,他儿子朱棣也数学不好。

到了永乐年间,明朝政府直接增加了免税的范围。

也就是说,大部分东西都划入免税的范围里,可以说很恐怖了……

之后有多少个皇帝荒于声色不理朝政,也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直到明朝灭亡,这个问题都没有被重视过。

虞璁当时在知道这个情况之后,直接把税费转化为摊位费,来进行对两大京城商贸中心的管控和调节。

这个问题如果不重视的话,当真会造成商人势力的疯狂崛起。

所以在嘉靖八年的时候,杨一清和王守仁奉虞璁之命,将商业税上调至‘十税二’,算是调整到正常的范围内。

但是,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虞璁现在把河套打下来,有资金能修建养马场和军事基地,才有胆子继续管控经济方面的问题。

毕竟国家安危放在第一,钱不钱的都可以慢慢赚。

根本问题,就是官宦对商业的插手。

《大明律》当然早就规定过,四品以上的官员禁止做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