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7章(2 / 2)


  卫清河像是明白静娴在想什么,嘴角带笑的看着她开了口:“清查强逼不是好法子,更何况您如今也不过是代帝听政的太后,与他们玉石俱焚是可清了朝政,却只会折了自己,便宜了后来人,就如同您当初对陈大学士做的一般!”

  何大人眉目一挑,偷觑了一眼说出这般大胆言行的卫清河,但因为他还不怎么能摸得清这个出身戏子,挂着乐师之名,现在却做着谋士活的人和静娴到底是什么关系,倒也识趣的没有说什么,只是老实坐着,一言不发。

  闻言静娴垂了眸,语气冷淡:“我已知道清乐师聪慧的很,倒不必劳您时时多言炫耀一番。”

  “小人惶恐。”卫清河闻言站起躬了躬身,虽然口里这么请着罪,但面上依然带着有些无谓的笑,显然并不当真。

  静娴也并不在意,放下茶盏又正色看向了案下几人,沉声问道:“各位大人可有良策?”

  几人皆沉默不言,过了片刻,何大人斟酌的慢慢开了口,很是谨慎:“虽说自卫贺两氏败落后,盛京剩下的权贵早已不比从前,不过到底传承百年、就是表面再不起眼,私下也是相互盘根错节,若是大肆清查,牵一发而动全身,确实不是明智之举,或许……”

  顿了顿,何大人语气有些犹豫:“或许,可在中选其一二,则咎处之……”

  说到这,何大人却是停了下来,不再继续,但话已说到了这地步,在场的也都听得出来,这意思是说大肆清查自然不行,但可是挑那么一两家人缘不那么好,牵扯不那么大的,找个由头灭掉,便可以像当初从国公府查抄了出百万白银那般,解了现在的燃眉之急。

  听到这说法,静娴沉默了下来,半晌像是有些失望,又像是叹息一般:“这倒也算是个办法……”

  何大人低头不语,卫清河嘴角的笑意却挑的更深,沉静了片刻,静娴抬头却是遣了其余人出去,只留下了卫清河。

  静娴看着他:“看你的样子,似是还有他法?”

  卫清河面色一正,态度很是认真:“太后,您既已想出来了,又何必定要让小人说出来?盛京权贵之所以要贪,就是因为江山不是他们的,但贪下来的钱确是自己的,但等他们真明白了不吐出点便会一丝不剩,任谁也不会因小失大的。更何况,小人先前也说了,您此时不过是代帝听政的太后,这江山百姓这会可也不是您的!您又何必这般在意?”

  静娴不语,卫清河却又笑了起来:“还是您于心不忍?一定要属下拼命劝谏,您再勉强为之,心内就觉得名正言顺了?”

  “够了。”听到这,静娴出声打断了他,面色阴沉。

  卫清河却并未住口,只是慢悠悠的转向了另一个话题:“太后既将我放进了城南家庙,便是对在下没什么防范了,既然如此,在下这话却是不得不说。您欲成如此大事,便不可有妇人之仁,否则,终了此生,您也只能是一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却终上不得那最后一步了!”

  说罢,见静娴没什么反应,卫清河又压低了声音,态度认真:“时势造英才,若想做什么,略来些动乱,可比一片太平要容易的多。”闻言静娴依然一语不发,却摆手示意,让卫清河也退了出去。

  也是,当初若没有想方设法暗害赵尚衍,合德之变后有他的主持朝政怕是早已肃清不少,既已做了初一,又何必遮遮掩掩,误了十五呢。静娴面色深沉,在殿内沉思良久,小半个时辰后,才似终于决定一般,带了自嘲的笑,起身离去。

  次日,百官早朝商议西北之事,可惜户部兵部皆言无力再派更多援兵。无计可施,静娴下旨自此削减皇宫内度,多方筹集,最终也只是派了近万以助西北。同时送去的,还有静娴私下送去黄将军与清桦手里的亲书。

  一月后,西哲势不可挡,接连破下原、函辙两城,由西北一路长驱直取。

  举国震惊。

  作者有话要说:昨天一高兴就发了新文,于是敲锣打鼓来做广告!女主升级流的修真文,还有存稿,暂时不用担心更新问题,欢迎大家去看看,顺便评论收藏n_n~链接→

  ☆、第九十章

  这事情静娴自然早有准备,事实上她给黄将军送去的信就是为此,既然真的势不可违,那么还不如在将兵力耗尽前尽可能的保存些力量,顺势往后退退,等得后方援兵送来时再一鼓作气的反击。

  但西哲连破下原、函辙两城,如今已到了羌门关,几乎要直逼中原的消息给盛京带来的震动,却远比想象中厉害的多。

  百年的安逸日子,连久疏于战的将士都已要忘了战争的样子,更莫提在盛京中安逸享乐的世家豪门。一瞬间几乎都被西哲这势如破竹,似乎要攻进中原內腹的气势惊得不知该如何反应。倒是和静娴与卫清河料想的差不多,瞬间惊慌过后,大多人的反应是开始暗自责怪静娴不该下令抗蛮,甚至不少官员都想试图再次与哲哲议和,宁愿用钱来买平安。

  但此刻优势占尽的哲哲显然就不只是最初时的胃口,当初提出来,本就不少的银绢钱粮这时更是几乎翻了两倍,且态度越发强硬,看来完全没有缓和的可能。但这么一来,接下来面对的问题就和要派援兵时的一样了——国库没有钱。

  更何况盛京众人也不是傻子,都到了这时候,即便真的能拿出那么多钱了,与其再送给西哲养虎为患,倒不如真的以此征兵反击,干脆以绝后患,说不得还能从落败的西哲手里再讨些本回来。

  因此接下来静娴为增援兵,做的兵户两部、甚至更大范围的清查便预料之中的顺畅了许多,盛京权贵们或补或避,或弃卒保车、甚至祸水东引暗自倾轧……都总算是在这事真正动手前做好了准备,加上静娴算是适可而止,除了几家因私仇,被人借着这时机推了一把一蹶不振之外。对盛京大多数权贵来说,这一番大肆的清查虽算是伤了他们些元气,却还不至于伤筋动骨,只觉时运不济,暗自倒霉,默默拿出家底来吃了这亏。

  但对静娴来说,这事不仅能让她不知不觉间在在朝堂上的占据更多的地位,更重要的却是令盛京豪门受了挫,同时因着这事,连许多家族间私下的牵扯关系都会削弱许多。

  这般一番折腾,直到临近年底,大赵才终于凑足了军饷粮草,带着刚刚征集,虽然质量堪忧,但总算数量多了些的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向了西北羌门关。

  .

  援兵已发,事情算是初步定了下来。寿康宫内殿,穿着一身绣着暗蟒玄色官服的福全进内恭身一礼,对着静娴说道:“方太后在外殿里坐着,说要见您。”

  静娴皱了皱眉:“她怎么来了?”

  “许还是为了圣上?”一旁的绿柳闻言说着似是想到了什么,忽的回道:“是了,晌午寿福宫那位说是原先的白瓷嫌素淡了些,想让内务府再特意烧一整套金底金边珐琅彩的餐具。”

  静娴扯扯嘴角,未置可否。

  “您已下令宫内节俭了,内务府那自是拒了,方太后还发了火,说不得也许是为了这事?”绿柳口下未停的说了下去。

  静娴合上了西北送来的战报,依然坐在椅上,似乎也没有要站起的意思,口气有些烦躁:“让她过来这吧。”

  绿柳安静的退了出去,过来片刻,方太后便气势昂然的行了进来,当先却是问了一句:“妹妹想圣上在英灵殿住到什么时候?”

  从乾政殿走水,赵泽骏便被静娴已天降异火,乃上天震怒,圣上需亲省自的理由住进了英灵殿祈福。最近因西北的事,怕有差池,静娴也不愿意让赵泽骏这个,虽然不会什么但总是地位微妙尴尬的圣上出来,便一直由他在英灵殿住到了现在。

  这么一说静娴倒也点了点头:“再过一阵,到了新春宴总需圣上主持,辞旧迎新,也有个好兆头。”

  这话的意思就是要将赵泽骏直到关到新春了,方太后一愣,随即面上便满是愤怒:“你怎么敢如此对待圣上!”

  其实方太后这般震惊也不是没有缘由,虽然静娴在多年谋算下,无论明面暗里整个后宫都可说掌控的丝毫不落,但因有静娴的吩咐,明面上,寿福宫的面子也是管用得很,方太后凡有要求,内务府一直是恭恭敬敬,无有不应,便是前朝,她想为家里亲戚们安些有油水的闲职也不是难事,可说顺心的很。所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除了方氏本身以为只要与圣上亲近便可万事无忧外,静娴在表面上的客套尊敬也给了她极大的自信心。

  只是这时候静娴就实在没什么心情来应付她,闻言依然头也未抬,说的随意淡然:“圣上肩负重任却心性顽虐,本宫身为太后,有责劝教,总不至让我大赵堂堂皇帝,日日纵火玩。”

  提起纵火这事方太后也是一滞,接着像是不想争执般又转了话题:“这事便罢了,我此次前来却是为另一件事。”

  顿了顿,见静娴问都未问方氏也不得不有些尴尬的自己接着问道:“今日我本想再为圣上换套瓷器,可内务府那竟说妹妹下令要削减内宫用度,腾不出钱。怎么说我大赵也是天朝上国,又何至于连圣上的用物都会亏待?”

  静娴揉揉额角,强压心头烦躁解释着:“内务府那应已和姐姐说过了,西北战事告急,国库亏空,身为圣上自然更需为万民表率。”

  方氏闻言冷笑一声,语气带着嘲讽:“当初哲哲借钱借粮时你便该直接给了他们,如今边境便也会是一派随和,不像如今,惹了那些蛮人,结果钱花了,人亡了,城也丢了,连圣上想换套碟子的钱都拿不出来!”

  听见这说法静娴真是连表面的平和都不愿再维持,站起身行到了方氏面前,声音冷淡看着对方开了口:“如今内务府之所以连换套盘子的钱都拿不出,却不是因为出兵抗蛮,姐姐若当真这般想要新碟子,只需抄了姐姐家里那位给内宫采办的远亲,旁的不说,换百来套盘子还是轻易的很!”

  方太后面色一变,静娴却是口下不停:“若不然,让御史台查查您在枢密院当差的内弟,看看又能换多少?”

  方太后脸色就越发难看,有心斥责几句,但心里不知静娴知道了多少,又暗自心惊静娴今日为何对她态度这般迥然相异,担心是不是出了旁的变故,顿了片刻,便也只是强撑着放了几句场面话,再次冷哼一声,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