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十四章死因蹊跷(2 / 2)


  “你的意思是,他的死有蹊跷?”

  “之前只是怀疑,后来那师爷临死之前说,那为知县大人死了之后,家里曾遭过贼,倒是没少什么东西,那道奏折却不知下落。”

  谢珩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弯月,冷哼一声。“自然是被有心之人给销毁了!”

  这大禹王朝延续至今,已有两百多年,早就不复往日的辉煌。皇帝昏庸无能只顾着享乐,太子软弱受制于其母,朝中权柄尽数落入外戚和阉党手中。

  朝廷日益腐败,虚假繁荣之下,内忧外患。在内官员贪腐,强盗横行,百姓苦不堪言。在外有强敌虎视眈眈,战事一触即发。

  谢珩虽靠着战功封了侯,日子过得却并不如意。因为他手中的兵权,各方势力对他充满了忌惮,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什么功高震主,什么拥兵自重,他从未有过非分之想!他累死累活的为朝廷守着边城,结果皇帝却一连下了十道旨意将他召回京城。美其名曰加官进爵,实则是想收回他手中的兵权。

  他靠着无数的伤痕换来大禹的太平日子,却要承受这般猜忌,当真是讽刺!

  对于这个朝廷,谢珩满是失望。而这失望,在平阳县主发生意外之后,越发的浓烈起来。

  “那知县叫什么?”谢珩顺口问了一句。

  “姓宋,乃太医院院使宋廉的胞弟。”手下早就将一切打听清楚。

  谢珩挑了挑眉,觉得这名字听着有些耳熟。“哪个宋家?”

  “宋家在京城算不得高门大户,侯爷不记得也正常。”手下将宋知县的来历说了一遍,然后补充了这么一句。

  “区区一个知县的死,怕是还不足以引起重视。”谢珩冷冷的勾起嘴角。稍作停顿之后,他接着往下说道:“本侯依稀记得,那案子虽然已经结了,但亏空的银子却尚未寻回?”

  “是。”手下应道。

  谢珩低头,缓缓地转过身来。“出了这么大的纰漏,金陵知府却安然无恙。他是太子的人?”

  “正是。这金陵知府,乃是皇后娘娘的远房亲戚。有皇后娘娘在,只罚了他一年的俸禄,便不了了之了。”

  “严公公那边儿,怕是咽不下这口气的......”谢珩幽幽的说道。“上回欠了他一个人情......你便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他,之后便两不相欠了。”

  谢珩口中的严公公,正是当今圣上身边的红人,掌管着厂卫,权势滔天,能与皇后一党势均力敌的当朝第一太监——严淞。

  *

  皇宫大内

  严淞刚摘下帽子,准备沐浴更衣,就见一个跑腿儿的小太监急匆匆的进来,唤了他一声“爷爷”。

  “何事?”他慢条斯理的坐回椅子里,拿起帕子擦了擦手。

  “爷爷,孙儿在院子里捡到一支箭,上面绑着一张字条。孙儿不敢耽搁,便赶紧给爷爷送来了。”那小太监看起来也就十二三岁,身形瘦弱,模样倒是生的十分讨喜。细皮嫩/肉,白白净净的,比起女子来还要清秀。

  严淞哼了一声,朝他伸出了手。

  那小太监忙上前两步,将那折叠整齐的字条轻轻地搁在了他的掌心。

  被唤作爷爷的严淞其实一点儿都不显老,看起来也就三十出头的样子,面白无须,甚至称得上有几分儒雅英俊。只是,那两条又黑又浓的眉毛高高的挑起,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压迫感,叫人难以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