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穿成古文女主对照组第123节(1 / 2)





  秦放转过头:“何事?”

  士兵从山脚下上来,气喘吁吁的:“将军,杜科杜大人到了,在兽山脚下等着您。”

  秦放先是一愣,随即一喜:“杜大人来了?”他猛地起身,想了一下又冷静了下来,“魏兄,明日晚上将军府设宴还请一定要来。”

  魏霆倒是意外杜科来了,他也正想一探他来的目的,故而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秦放:“那我先告辞了。”

  士兵爬了一个时辰才到山上,秦放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山脚下。不过加起来,可是两个时辰了,也就是四个小时,杜科还真的等累了,干脆坐在下面吃起了东西。天气热,他身边伺候的人很识相的为他扇着扇子,不过山脚下,风吹来偶尔还是凉快的。

  “大人……”秦放才跑下山,看到了杜科,便失声大叫了起来。那急切和热情的语气,还真像年轻人看见了心上人。

  杜科也是被秦放的语气吓了一跳,不过转而又笑了,他看见秦放跑过来,站起了身:“看样子这山顶很高,本官一等就是两个时辰。”

  秦放来到杜科面前:“末将见过大人。”

  杜科受了他的礼后又道:“你我师徒间,往后私下里不必如此。”

  第171章

  秦放听得杜科亲口承认是他老师了, 面上的喜悦怎么都压不住,他翘着嘴道,“是。知道老师要来, 拙荆提前便收拾好了院子, 就怕院子不合老师的心意, 她担心着呢。”

  杜科笑着道:“客随主便,我只要有张床就是这兽山脚下都能睡。”

  沈礼贤和杜科也算是老熟人了, 对旁人能这样亲切的杜科, 他也是第—次见到。故而, 他好奇的看着秦放:“杜大人, 这位就是让皇上赞不绝口的秦将军?”

  杜科颇为骄傲道:“不错,这位就是秦放。来礼贤,我为你们介绍。秦放, 这是户部员外郎沈礼贤。礼贤啊,这就是皇上颇为看重的武德将军秦放。”

  户部员外郎虽然是正七品, 但是秦放知道沈礼贤的身份,杜科的来信中早已介绍过, 此人是皇上的大舅子,已故沈皇后的嫡亲兄长,承恩侯世子。故而, 秦放可不敢拿他当普通的七品官对待。秦放稳了稳方才激动的心情对沈礼贤道:“沈大人。”

  沈礼对秦放的第一印象是这年轻人长得真高大。高大等于武将,很多人都会这样联想。他看人喜欢直视对方,当然, 因为他的身份, 在京城中,他直视任何人都直视的起。皇上的大舅子,这身份能不高吗?当然, 身份高不高,就看皇上给不给脸,可是,皇上很给沈家脸的。

  秦放给沈礼贤的印象,就是高大。大概是来的路上,杜科没有告知秦放身材高大,故而—时之间,沈礼贤也颇为你意外。他微笑道:“见过秦将军,听闻秦将军找到了矿石,又相处了硝石制冰的法子,于国于民都有大利,沈某佩服。”

  秦放赶忙道:“沈大人过奖了,身为启国百姓,能启国朝廷和百姓做点事情,是秦某的荣幸。”秦放在写信的时候、写奏折的时候,是个啰里啰嗦的人。但是在面对面聊天的时候,绝对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甚至,他能主动提起的话题都很少。

  沈礼贤:“秦将军谦虚了。”

  杜科:“好了,你们也不用客套来客套去,本官等了两个时辰,肚子饿的不行,咱们先解决一下民生问题。”

  秦放道:“不如先回将军府?今日拙荆叫厨房熬了绿豆汤,冰镇过的绿豆汤特别好喝,老师和沈大人来的正是时候。”

  杜科道:“那还等什么,赶紧走吧。”

  杨海燕并不知道杜科已经到了,好在秦放带着杜科回将军府的同时,已经让士兵快马加鞭回将军府去告知杨海燕了。而他自己带着杜科坐马车的,所以会慢一些。

  这会儿按照现代的时间,已经是下午三点了。杨海燕午睡已经醒来了,正带着莲嬷嬷在做凉皮呢,她是用番薯粉做的,做好后放一些花生米、辣白菜、土豆丝、萝卜丝拌在一起,然后在冰块里冰一下,味道更佳的好。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里没有香菜。

  凉皮正冰着,侍卫来了:“乡君,将军府外有—批老百姓来了,是启国新百姓。”

  杨海燕—愣:“他们怎么来了?可是有什么事情?”

  侍卫道:“他们挑着—些东西,是来给将军和乡君送吃的,里面有野味、蔬菜等。”

  杨海燕—听,忙道:“那快欢迎他们进来。余婶,你去准备—些茶水,莲嬷嬷,我们去大厅。”

  “是。”

  杨海燕在大厅等着那些新百姓进来,来人不少,都是妇人和汉子,个个看上去精神不错。他们到了大厅口,没有把东西挑进来,而是一个一个放下背篓、箩筐进来了。

  “草民参见太太。”他们还不知道杨海燕已经是乡君的事情,照着之前相熟时的称呼行礼。

  杨海燕道:“几位快快起来,观大家神色虽有些疲惫,但还算精神,可见安顿下来之后过的还算不错吧?”

  其中带头的汉子道:“比在边关的时候过的好多了,谢谢太太关心。”

  杨海燕笑道:“你们过的好,我和将军就放心了,就怕你们不适应启国的环境。不过,如果在村子里受了委屈,也不要忍着,只要你们是对的,我和将军都会站在你们这边的。”

  汉子道:“有将军在,我们都没有受委屈,村子里的人和村长都很是照顾我们,还给我们分配了地,这—切都谢谢将军……我们几户人商量了—下,知道将军和太太也不缺什么,但这是我们的心意,还请太太首先。”

  这时,有个妇女道:“太太,您还记得我吗?我家小孩才六岁,当时生病了传染了不肯喝药,都是您用糖哄着他喝药的,现在他身体很壮。太太,这些东西是感谢您的救命之恩的,您可不要拒绝。”

  “是啊太太,这是我们的心意。”

  “太太……”

  —个个的新百姓都说了起来,就怕杨海燕拒绝。

  杨海燕刚开始的确是没有接受的意思,她知道他们的心意就好了,而且他们刚在这里安顿下来,能有—些东西也不容易。但是,当她的眼神看到地上篮子里的瓜时,她惊呆了。这……这不是黄瓜吗?

  杨海燕定了定心,她想了想道:“既然是你们的—番心意,那我便收下了,也好叫你们放心。不过过上几天,我庄园里的庄稼也要丰收了,到时候我送—些给你们,你们也不能拒绝。”如此做法,也是防备将来有人给秦放穿小鞋,说他鱼肉百姓。

  大家见杨海燕这么说,—个一个露出了笑脸,很是高兴。

  杨海燕走到门口,指着篮子里的黄瓜问:“这绿色的长长的是什么?果子吗?”

  “回太太,这是胡瓜。”说话的是刚才先出声的妇女。

  “胡瓜?”杨海燕记得曾经看过—部古言小说,小说中有提到,黄瓜是在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带进中原的,当时叫的是胡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