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万人之上_第13章(2 / 2)


  朕对“应该”以及“吧”这类用词非常不满意,但这些都不是重点。“朕即位的时候你不是在吏部吗?”潜台词,每天也就早朝见一见,怎么能想太多?

  谢镜愚停了一小会儿。“当时臣举荐党将军,朝中上下只有陛下支持。”

  因为觉得自己被信任了吗?朕真想告诉他,那纯粹是因为朕未卜先知,而党和正是那个注定射杀单于的人。而且,臣子感觉自己被君主信任,正常反应应该是感激啊?“之前还有什么?肯定不止这个吧?”

  “臣……”谢镜愚的脸好像红得更厉害了,声音也前所未有地尴尬:“要是臣说了,陛下可不能因此治臣的罪。”

  朕真的要冷哼了。“你以为你还差这一条罪名?”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十三年前,因着父皇青眼相加,谢镜愚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得了个云骑尉之职。

  当然,谢镜愚一开始是不愿意的。然而父皇问他,他是不是真的宁愿死都不愿造福天下百姓。

  即便在当世鸿儒谢老爷子的诸多孙辈之中,谢镜愚的才学也无出其右。他从小便有自己的主意;惠帝的昏庸无能,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听闻惠帝被手下兵士砍头时,谢氏举家哀恸,只有他一个毫不意外。

  “这天下,向来有能者居之。”父皇这样告诉他,“有人自取灭亡,也有人成为乱世枭雄。若没有朕,也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攻打建康的人。”

  虽然感情上不愿意承认,但谢镜愚知道这话说得对。南吴在惠帝这样人手中是注定要销声匿迹的,不过迟早而已。史载商周延续八百年,已经是最长的朝代;然而后几百年里,诸侯已自铸九鼎,王朝名存实亡。于他本身而言,他只是恰巧生在了南吴大厦倾倒的最后时刻。

  谢镜愚便留了下来。因他才能出众,多有升迁。父皇相当喜爱他,屡屡招他伴驾。几年之后,天下始安,父皇率军回到兴京,也把谢镜愚带了回来。

  如此一来,谢镜愚便经常出入甘露殿、凌烟阁等地,偶尔还能在议事中见到当时的储君,也就是朕的皇兄。

  再后来,太子哥哥病薨。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嫡长子,父皇甚为伤感,时常走神。

  “有一日,臣奉命去甘露殿听诏。太|祖皇帝说到一半,远远望见陛下您从千步廊上经过,若有所思地说,潜龙勿用,却不是不用。过了一会儿又说,臣和陛下倒是挺像。”

  朕还挺愿意听听父皇的往事,但朕和谢镜愚哪里像了?

  谢镜愚一定猜到了朕的反应,因为他接着说:“臣那时颇不以为然。可不过多久,陛下就成了太子。臣这才知道,太|祖皇帝所言并非玩笑。”

  朕不免挑剔地把谢镜愚从额头打量到下巴,又从脚打量到脑袋顶。“那你说说,像在哪里?”

  “面上无事,心中有事;平日里似乎什么都不做,实际上却已经开始准备,故而动手就必定要成功。”

  这话和之前那句“射则必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朕认真想了想,好像确实如此……朕忽然又觉得哪里不对——平日里似乎什么都不做,实际上却已经开始准备,故而动手就必定要成功?那谢镜愚刚刚……

  “朕问你,若是朕一开始就告诉你康王已死,你还会那么冒冒失失么?”

  “臣……”谢镜愚一怔。“不会。”他想了想,又补充:“刚刚不会。”

  朕刚想自责不该绕弯子,结果就听到这么一句,差点被气乐。什么叫刚刚不会?谢镜愚这意思是他迟早按捺不住自己?

  这当口,朕特别想学后世的一句话——你喜欢朕什么,朕改还不行吗?但真说出来就太跌朕的面子了,朕只能憋着气骂:“榆木脑袋!平时不是挺好用的?怎么关键时刻就不灵光呢!”

  谢镜愚低着头,不吭声。

  朕更生气了。现在还和朕搞无声抗|议这套?一哭二闹三上吊都没用!“今日之事,朕念你本不知情,便饶过你。若以后还有再犯——”朕沉声强调,“朕就调你去岭南做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