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6节(2 / 2)


  看儿媳带着孙子孙女们擦玻璃的擦玻璃,摆桌椅的摆桌椅,姜老太太洗了把手,笑眯眯的去了厨房,开始准备一家人中午的饭食。

  结果等姜晓菱一块儿玻璃擦完,端着盆准备出去换水的时候,却从门口看到奶奶一个人对着米缸发呆。

  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她放下盆走了过去。

  “奶奶,你在看什么?”姜晓菱问道。

  看到她进来,老太太也没有要隐瞒的意思,用手指了指放在墙角处的米缸,苦笑了下,说:“这就是你爸爸说的,已经把什么都准备好了。”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姜晓菱探头朝缸里看了过去,然后就见那个半人高的陶瓷缸里,除了十几个红薯,半袋子杂面外,就只放着一个很小的米袋。

  她伸手将米袋拿出来打开看了一下,然后……变得和奶奶一样沉默了。

  看到孙女这个样子,姜老太太终于忍不住发起了牢骚。

  “你说说你爸爸,也是几十岁的人了,怎么还这么不会过日子?这么一大家子人呢,他去换什么细粮!”

  她掂起米袋,没好气的晃了晃:“你说,这有没有五斤?这,能够咱一家子吃几天?!”

  老太太埋怨儿子可以,姜晓菱可不敢跟着她埋怨亲爹。

  而且,她其实是理解父亲这么做的良苦用心的。

  说实话,如果不是家里忽然多了两口人,压力忽然骤增,就算是他们四口人一起从老家过来,家里的日子也不会过不下去。

  甚至可能会比一般人家都还过得更好一些。

  毕竟,在这个家属院里,一个工人的工资养活七-八口人的比比皆是。甚至姜晓菱还知道有一些叔叔阿姨,除了要养自己的孩子外,还要给双方在农村的父母寄生活费。

  而他们家,虽然妈妈没有工作,可全家都是城镇户口,都是有供应粮可吃的。

  最多就是粗粮的比例占的多点,吃肯定是能吃饱的。

  所以父亲之前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还要积攒粮食。

  知道他们要来,他将手里存的粮票和钱全都拿去换了细面,想要给家人改善一下生活,实在是情理之中。

  只是,在如今这种粮食关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办好的情况下,这袋子用能顶饿的口粮换回来的细面看着就让人心疼了。

  “奶,别想了,爸爸也是好心,他就是想让咱们吃点好吃的。”姜晓菱只得这么劝解。

  姜老太太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儿子的心思?

  只是两个孩子的户口问题一天不解决,老人家心里揪着的这个疙瘩就没有办法解开。

  她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沉默的闭上了嘴巴。

  看着奶奶这个样子,姜晓菱是心疼的。

  可是,一时间她也想不出什么解决的办法。

  厨房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就在这时,屋子外面忽然传来了一群小孩子七嘴八舌的喊叫声:“姜家阿姨快开门!彦成哥哥给你们送东西来了!”

  随着他们的呼喊,楼道里还传来了一阵咚咚的,什么东西碰撞墙壁的声音。

  姜晓菱愣了一下。

  这会儿是上班时间,他怎么有空过来?

  还送东西?

  “我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