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葛朗台伯爵阁下_182





  对这种发展,有些人乐享其成;但同样,也肯定有人坐不住。至少,原本胸有成竹的米歇尔坐不住了。

  在维克托等人的推动下,英法达成了合作关系。他知道这回事,一直都知道,但根本没当回事。他以为这就是个经济层面上的东西,充其量是一种国际关系的缓和,没想到它深深地影响到了将来国内的政治格局——

  瞧这风头,某些人已经要把阿图瓦伯爵彻底推下去了啊!

  其实米歇尔不关心保王派的未来,但他不得不介意他不在那些“某些人”之中。他原以为他已经把维克托的一举一动都收入眼里:瞧,就连对方的那点小心思,他都注意到了、并能加以利用呢!

  可事实证明他肯定还是遗漏了什么,关于维克托所能做到的事情以及所需要的时间估计……相比于情书,这些才是最关键的部分!

  就算老奸巨猾如米歇尔,也不得不承认,他这次算错了账。他只算到了国内,为了自身能得到的最大回报,拒绝了罗斯柴尔德。现在看起来,这绝对不是个明智的选择。他忽略了更大的背景,也忽略了其他人;为了一时的利益,他竟然无视了后面可能有的更大危险!若是早知道的话,联合罗斯柴尔德,也许还能把事情都推到对方身上去呢……

  仿佛是要给这个风雨欲来的七月再添一把火,月末时,又有大事发生了——

  第129章

  美国使团访法,为首的正是国务卿亚当斯!

  “这可真是个繁忙的七月;”就连最见多识广的巴黎人都这么说,“英国人走了,美国人又来了!上头那些令人尊敬的老爷们,真的能忙得过来吗?”

  但实话说,这么官方的行程,当然有预兆。

  在利物浦伯爵带着人从伦敦动身往巴黎的时候,这消息就已经从英国传递去了美国。现在距离英美战争不超过十年,两边明里暗里依旧都在较劲——在西半球的殖民地问题以及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上——当然非常关注对方的动态。

  好端端地,一向自诩日不落帝国的倨傲绅士们竟然如此大动旗鼓?上至首相,下至郡守,随行人士里还包括全英国最赫赫有名的金融家和企业家,难道都是去法国的巴黎和乡下度假去的吗?

  用通俗的道理来说,无利不起早。美国人觉得英国人一定是为了某些法国人许诺的好处才这么积极,又或者至少保证双方都能从中获利!

  而英法加强合作,对美国来说绝不是个好消息——谁也不愿意坐视自己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强大啊!也就是在前几年,英法还在远东的某些地域问题上起了摩擦,到今年就搞成了蜜里调油的版本?

  不管英国和法国两边谁在这种合作里得到了更大的好处,美国都不能坐视不理。

  要是法国也在政治立场上朝着英国靠近,那他们在北美的发展前景岂不是非常堪忧?

  就算退一万步说,美国国内也需要发展。英国人能看出法国人的实用工业技术已经开始有跃居世界前列的预兆,美国人当然也看得出。而美国人所需要的,正是各种能推动国内经济的实业!无论是棉花还是钢铁,无论是轻工还是重工,他们都不能忽略!

  这时候,就算法国人不去找美国人,美国人也会自己找个理由靠上来,为的就是微妙的平衡,不论是政局还是经济。

  所以,在得到了总统的默许之后,亚当斯就自己组织了一下使团成员,把拟定的名单发到巴黎。这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信件到达时,大多数法国内阁成员和英国使团成员还在东部的埃佩尔纳。

  对于这种发展,法国内部乐见其成。因为虽然以维克托为首的考察团在美国的旅程一开始并不算顺利,但结果勉强能算对得起预期。

  举个最大最典型的例子,夏尔从美国南部种植园里订购的大批棉花一路顺利地跨越了大西洋,到达了埃佩尔纳的纺织工厂。而且正因为是从西部港口靠岸,沿途正好给运输业带来了货物与利润。对夏尔即将在西北地区设立的新工厂来说,更是快捷便利。

  但不管再怎么说,这样得来的棉花成本都要比本地的成本高得多,能赚到的就减少。同时众人却看见,就算如此,夏尔的工厂依旧维持着它一贯的高工资和高绩效,资金周转根本没有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

  “您听说了吗?我们年轻的葛朗台伯爵阁下、新上任的财政大臣,马上就要进军西部了!”人们纷纷窃窃私语,“从塞纳河谷到卢瓦尔河谷再到加龙河谷,都已经留下了他的足迹;总有一天,罗纳河谷也会笼罩在他的光辉之下!”

  如果说以前商人们都是在人力成本以及运输方面节约出利润的话,现在他们就知道,最大最关键的部分根本不在这两块儿——

  没错,如果节省着花钱的话,攒下的就会更多;但光省是没用的,因为这有个局限,就是最多不超过挣的钱;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创造更大的利润进项!

  有个词叫开源节流,正好符合这种情形;开源所能带来的收益空间,绝对比节流要多得多得多!

  通俗一点说,钱是赚回来的,不是省下来的!

  一向都不吝啬的夏尔深谙其中的精髓,但不止他一个人明白这种放之天下而皆准的真理。比如说汉普顿,比如说韦伯斯特,再比如说亚当斯和门罗。

  这群美国人如此精明,以至于他们身后代表的国家经济也在稳步发展中。就以美国现在和英国叫板的劲头,过不了几年,这个新兴的国家肯定也会要求加入老牌帝国的行列,获取瓜分世界利益的地位了——

  从美国使团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赶到巴黎来看,这不暗示了那种铁板钉钉的未来吗?

  这件事无疑成为了夏尔新官上任三把火里最必须烧旺的那把。因为,财政大臣只是他担任的职位的普遍称呼,它的全名其实是经济、工业与就业部长,在内阁中的地位仅次于部长会议主席!